索引號: | 11330600002577014T/2022-230404 | 公開方式: | 主動公開 |
發布機構: | 市政府辦公室(研究室、機關事務局) | 公開日期: | 2022-08-08 |
主題分類: | 體育 | 發文字號: | 紹政發〔2022〕14號 |
有效性: | 有效 |
紹興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(2022—2025年)
為進一步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,推進新時代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,建設高水平現代化體育強市,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,根據《全民健身條例》《全民健身計劃(2021—2025年)》《浙江省全民健身條例》《浙江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(2021—2025年)》,結合我市實際,制定本實施計劃。
一、總體要求
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,加快推動建成覆蓋城鄉、便民惠民、持續發展、不斷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,為建設高水平網絡大城市、打造新時代共同富裕地作出積極貢獻。
到2025年,成功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,成功創建省級體育現代化區、縣(市)4個,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4%以上,城鄉居民達到《國民體質測定標準》合格以上人數比例超過95%,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平方米以上,城市社區“10分鐘健身圈”基本建成,高質量實現社區和行政村體育設施全覆蓋。
二、主要任務
(一)加強全民健身制度體系建設。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設,以標準化規范化引領工作,落實國家、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,實施公共體育場館設施低價或免費開放工作規范和標準,落實《紹興市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辦法》。制定實施全民健身賽事安全管理運營政策文件,完善政府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機制,建立體育社會組織信用評價體系,確保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全面覆蓋、均等享有。
責任單位:市體育局,各區、縣(市)政府。列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,下同;以下均需各區、縣(市)政府參與,不再列出。
(二)推進全民健身領域改革創新。按照整體智治、多跨協同、改革突破的要求,打造浙里辦“越運動”品牌,建設完善“數智馬拉松”“AI云健身”應用場景,結合體育消費券發放,探索“運動銀行”“運動積分”等體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,打造全民健身一站式服務。實施大中型體育場地智慧化建設管理、數據歸集等標準。積極扶持引導線上賽事活動發展,依托互聯網、大數據、5G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,舉辦覆蓋各類人群的線上賽事活動,開拓全民健身線上線下互動新模式。
責任單位:市體育局、市發改委、市大數據局。
(三)加大全民健身場地供給升級。加快建設城市社區“10分鐘健身圈”,推進基層公共體育設施提檔升級,促進公共體育資源均衡布局。新建省級全民健身中心6個、新(改)建占地4萬平方米以上的體育公園6個、體育設施進公園50個、足球場50個、全民健身廣場30個、社區多功能運動場100個、百姓健身房300個。全市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全面實施服務大提升工程。所有公共體育場館實施免費和低收費開放政策。在亞運前后策劃公共體育場館主題開放日活動。
責任單位:市體育局、市發改委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市建設局、市水利局、市農業農村局。
開展學校體育場地設施深化開放試點工作,集中引入專業機構運營管理,確保學校體育設施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正常有序開放,并適時在全市推廣。
責任單位:市教育局、市衛生健康委、市體育局。
(四)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。以承辦杭州亞運會為契機,重點推廣棒壘球、攀巖等新興體育項目,舉辦“全民健身與亞運同行”系列賽事活動,全力打造“中國棒壘球之城”。持續引進舉辦“水陸雙馬”等高水平賽事,打造“國際賽會目的地城市”。在基層推動“一鎮一品”品牌賽事培育工程,引導基層根據當地特色,開展山地戶外、垂釣、休閑皮艇、冰雪運動、飛盤、電子競技、航空運動、汽摩運動等休閑體育項目。建立全民健身運動會機制,市縣每4年舉辦一屆綜合性運動會、鄉鎮(街道)每3年舉辦一屆全民運動會、行政村(社區)每年舉辦一次趣味運動會,積極鼓勵企事業單位定期舉辦職工運動會。
責任單位:市體育局、市直機關工委、市總工會。
(五)提高全民健身科學服務水平。落實全民健身“雙員”(社會體育指導員、基層體育委員)隊伍建設,引導社會體育指導員深入基層開展服務。實施社會體育指導員星火工程,打造“百千萬”社會體育指導員骨干隊伍,每年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1000人次以上。推廣基層體育委員工作制度,開展線上線下科學健身指導。健全國民體質監測常態工作機制,構建市縣鄉三級體質監測網絡,實施《浙江省3—69周歲公民體質評價等級標準》,提高《國家體育鍛煉標準》達標測驗覆蓋率、達標率和優良率。
責任單位:市體育局、市衛生健康委。
(六)發揮體育社會組織作用。完善以各級體育總會為樞紐,各級各類單項、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為支撐,基層體育組織為主體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。推動體育社會組織規范建設,引導扶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、社區健身俱樂部、健身團隊等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建設。實現市縣兩級體育總會實體化,各區、縣(市)“1+25”組織模式(1個體育總會和25個以上在民政部門注冊的體育社會組織)全覆蓋。全市登記注冊和備案的體育社會組織達到2000個。5A級體育社團達到15家以上,3A級體育社團覆蓋率達到70%以上。
責任單位:市體育局、市民政局。
(七)強化特定人群健身服務。落實《紹興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青少年體育工作的實施意見》,保障學生每天校內、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,幫助青少年掌握2項以上運動技能,配合“雙減”政策,積極開展“水鄉孩子會游泳公益游泳培訓”活動。不斷改革完善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辦法。研究推廣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健身休閑項目,市縣兩級定期舉辦老年人運動會,每年舉辦老年人單項體育賽事和趣味體育活動,保證老年人體育工作經費,發揮老年人體育協會作用。組織符合殘疾人特點的體育賽事活動,完善公共健身設施無障礙環境。
責任單位:市體育局、市教育局、市民政局、市財政局、市殘聯。
(八)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。優化產業結構,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閑和競賽表演為龍頭、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。推進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,鼓勵體育企業“上云用數賦智”,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。在健身設施供給、賽事活動組織、健身器材研發制造等領域培育一批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全力扶持符合條件的體育企業IPO。積極引進“越商回歸”企業和“社會資本+體育”投資項目,努力做大做強體育產業基本盤。大力推動運動項目產業化,積極培育戶外運動、智能體育等體育產業,催生更多新產品、新業態、新模式。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對體育產業的帶動作用,依托全民健身日、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賽等活動充分釋放全民健身消費需求。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打造集運動體驗、參賽觀賽、運動社交、主題活動等于一體的復合型全民健身消費場景,進一步激發體育消費熱情,成功創建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。
責任單位:市體育局。
(九)促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。大力推動“體育+”跨界融合。強化文體融合,為全民健身注入紹興文化精神,推動體育健身廣泛可持續發展。突出體育健身宣傳主題,融入紹興千年古城、東方水城文化;營造體育賽事文化氛圍,擴大全民健身社會影響力;弘揚紹興傳統體育文化,豐富全民健身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。促進體旅融合,大力發展戶外運動休閑項目,拓展體育旅游產品與服務供給,發揮紹興山清水秀優勢,打造具有全國知名度的體育旅游目的地、精品線路、精品景區、運動鄉鎮3個(條)。深化體教融合,完善“健康促進、人才培養、體育競賽、場地共享”四大體系,確保全市青少年體質健康指標明顯向好。加強體衛融合。建立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,與醫療機構合作,在全市范圍逐步建設推廣社區健康促進中心,開具個性化運動處方,指導市民科學健身。
責任單位:市體育局、市教育局、市文廣旅游局、市衛生健康委。
(十)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。普及全民健身文化,大力弘揚體育精神,講好群眾健身故事。加大健身公益廣告創作和投放力度,拓寬體育文化宣傳渠道,充分利用報紙、電視、網絡自媒體等渠道進行體育宣傳。推動體育文化進社區、進鄉村,開展體育知識普及系列活動,鼓勵體育社團、體育企業為居民提供免費的體育知識講解、運動項目體驗等服務。加強全民健身國際交流,與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城市共同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;以杭州亞運會為契機,增進與國際體育組織的交流與合作。
責任單位:市體育局、市委宣傳部、市新聞傳媒中心。
三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強組織領導。加強新時期黨對體育改革和發展工作的全面領導,建立健全黨委全面領導、政府統籌牽頭、部門齊抓共管工作機制。充分發揮市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領導小組作用,切實加強對計劃實施的統籌指導。各區、縣(市)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,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體系。
(二)強化經費保障。加大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領域的投入力度,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帶動作用,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,增加體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比例,統籌資金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。
(三)實施監督考評。各區、縣(市)政府要結合實際,制定本轄區內全民健身實施計劃,逐年逐項分解落實目標任務,跟蹤推進。開展實施情況年度評估,并于2025年進行全面評估。